苦雨初霁
李觏〔宋代〕
积阴为患恐沉绵,革去方惊造秀权。
天放旧光还日月,地将浓秀与山川。
泥途渐少车声活,林薄初干果味全。
寄语残云好知足,莫依河汉更油然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担心久久不停的阴雨造成灾祸,阴雨过去,人们才对造化的力量之大发出惊叹。
天空恢复了原来的样子,人们见到了日月。大地把浓浓的秀色赋予了山川。
路上的泥泞慢慢减少,车来车往。林中草木交错丛生,这个季节里应该有的野果样样齐全。
寄语天空中的残云:你要知足啊,不要因为依靠着银河里的流水再来沛然作雨。
注释
霁:雨过天晴。
林薄:交错丛生的草木。
河汉:银河。
油然:自然而然。
赏析
久雨初霁之类,本是人们咏熟了的应时写景诗题,但到了李觏笔下,却能振聋发聩,刻意创奇,兼有古硬清新之美。
诗人抓住了人们苦于久雨、亟盼新晴的特定心理,深入体察,表现出新的境界。先写积阴为患,阴雨不断,使人唯恐沉绵阴雨不可摆脱,以点出题面的“苦”,为下句的“惊”蓄势。苦雨一朝散去,令人喜出望外,使人们感到惊讶,大自然挥手之际便可以雨去晴来。积患既除,人们感到耳目一新,轻松愉快,进入了一个新天地。
下一联“天放旧光还日月,地将浓秀与山川”,就接写造化之功:这里不说日月重光,而说把旧光还给了日月;不说山川增秀,而说将浓秀付给了山川。这种拟人写法,把天地
简析
《苦雨初霁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诗的首联写积阴为患,阴雨不断,使人唯恐沉绵阴雨不可摆脱,而苦雨一朝散去,令人喜出望外;颔联接写造化之功;颈联具体写景,转向精细入微的刻画;尾联峰回路转,语重心长,深得抑扬顿挫之妙。这首诗抓住人们苦于久雨、亟盼新晴的特定心理,深入体察,表现出新的境界,使得该诗刻意创奇,兼有古硬清新之美。
李觏
李觏(1009—1059),字泰伯,号盱江先生,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改革家,他生当北宋中期“积贫积弱”之世,虽出身寒微,但能刻苦自励、奋发向学、勤于著述,以求康国济民。他俊辩能文,举茂才异等不中,讲学自给,来学者常数十百人。李觏博学通识,尤长于礼。他不拘泥于汉、唐诸儒的旧说,敢于抒发己见,推理经义,成为 “一时儒宗”。今存《直讲李先生文集》三十七卷,有《外集》三卷附后。为纪念李觏,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,塑有李觏雕像,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。 77篇诗文 47条名句
清明日对酒
高翥〔宋代〕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
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
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
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
水调歌头·安石在东海
苏轼〔宋代〕
余去岁在东武,作《水调歌头》以寄子由。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,过中秋而去,作此曲以别。余以其语过悲,乃为和之,其意以不早退为戒,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。
安石在东海,从事鬓惊秋。中年亲友难别,丝竹缓离愁。一旦功成名遂,准拟东还海道,扶病入西州。雅志困轩冕,遗恨寄沧洲。
岁云暮,须早计,要褐裘。故乡归去千里,佳处辄迟留。我醉歌时君和,醉倒须君扶我,惟酒可忘忧。一任刘玄德,相对卧高楼。